Temu JIT模式+POD 定制:跨境卖家的零库存高溢价玩法!!
其实问题核心,不在于模式本身,打破固有逻辑,才能让JIT+POD真正落地生效。
先明确两个概念:JIT(Just In Time)是“按需生产”,不备库存,接到订单再启动生产;POD(Print On Demand)是“定制印刷”,比如在服饰、家居用品上印图案、文字,满足个性化需求。
- 你以为的“时效问题”,其实是没算清“隐性时间”
Temu对JIT模式的卖家要求严苛:“义乌仓要求48小时内入仓,广东仓72小时,延迟到货可能面临1-5倍货值罚款”、“自送货需提前预约,迟到将降低卸货优先级,超时直接拒收”……
但POD定制本身存在生产延迟:图案确认、小单排产、个性化工艺,每环节都可能耗时超24小时,更致命的是“双重延误叠加”。
很多新手卖家会对“小单定制工艺”的认知偏差,比如把“热转印”(4 小时 / 批)和“数码直喷”(12 小时 批)的时间混为一谈。
- 不是“工厂不靠谱”,是“把鸡蛋放错了筐”
新手卖家常犯的错:找1家定制工厂就敢做 JIT+POD,美其名曰“合作稳定”。
- 生产端矛盾:传统工厂多支持 500 件起订,POD小单(甚至 1 件)被拒接,或者把你的订单排在 500 件大单后面,美其名曰 “优先保障大客户”,实际是你的订单利润覆盖不了开机成本;
- 信息断层:卖家-工厂-物流三方信息不同步,你在TEMU接了单,微信发工厂,工厂再电话通知物流,图案错印、规格不符等问题频发,返工直接导致超时;
- 风险抵御弱:原料涨价、物流中断、平台新规(如仓配规则变动),任何一个单点故障都能让供应链停摆。
- 追逐的“高客单价”,可能是“高风险陷阱”
定制类产品客单价高,但不是所有高客单价品类都适合 JIT+POD。
有卖家跟风做“定制实木相框”,却没算到:实木烘干需要72小时,远超广东仓72小时入仓时效;且相框易破损,物流损耗率高达 15%。

高客单价背后,藏着“长周期”“高损耗”的隐形成本,比普通品类更难把控时效和供应链。
选“短平快”品类破“时效”局
避开刺绣、雕刻等复杂工艺,优先选择重量轻、不易碎、定制空间大的品类,从“定制挂件”“抱枕、挂毯热转印”高溢价产品入手:这类产品生产时间<16 小时,就算超时,单票损失也<200 元;



用“柔性网络”供应链稳局
接入专业供应链平台像S2BDIY这类平台,在TEMU义乌、广东仓设立前置工厂资源,而且平台已接通TEMU全托管模式,卖家接到TEMU订单后,在平台选定商品,上传定制设计图案,一键发布后可刊登到店铺的前端页面,平台会自动同步订单、安排生产。
TEMU JIT+POD模式不是“零门槛红利”,而是对卖家供应链能力的终极考验。对于普通卖家来说,与其独自搭建供应链,不如借力成熟工具和平台,把精力放在运营和设计上——毕竟在跨境电商的下半场,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才是致胜关键。